(以下仅列出台湾时期的评价)
蒋经国指挥军民从大陈岛撤退作战,结果增强了中华民国政府“对经国先生个人的信赖”[16]:232。
蒋经国政府所领导的主持的财政经济金融部门,以计划性自由经济来规划发展,使台湾经济成长令人瞩目。台湾跻身亚洲四小龙,“空前繁荣”[16]:267。
蒋经国政府致力推动基础建设,如:十大建设、翡翠水库、石门水库、南北高速公路、台中港、北回铁路、和原子能发电厂等[16]:277。
蒋经国政府开始“多起用台湾本省籍的优秀人才”[16]:273,政府机关台籍官员比例增加,如林洋港、谢东闵、邱创焕、李登辉等,使中国国民党人事结构“年轻化”、“本土化”和“专业化”[16]:273。努力朝向“技术统治”,开始任用大批专业技术官僚主政,如李国鼎、孙运璿、俞国华等。
蒋经国政府宣布解除台湾省戒严令,间接促进台湾地区民主化[16]:290。解除报禁、党禁;出现了多数政党制,“发行报纸之自由”[16]:291。政党政治凭借资讯快速流通,以多元舆论渠道,间接使台湾媒体发展,促进民主。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正式宣布台湾于次日(7月15日)零时起解严
蒋经国在任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组织国军及退伍弟兄开辟及建设横贯公路,中国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宣称其赢得“全体国民的称赞”[16]:239。蒋经国由辅导会而大展身手,将社会事业实现理想。时间愈远,“也许更能看得出他的功绩里程”[30][31]:308
两岸关系方面,1981年3月29日,为对抗中国大陆主张“一国两制”,中国国民党于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贯彻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案”,积极对中国大陆采取和谈之统战政治攻势。拉开台湾日后自由及多元之序幕,采取温和、稳健方式,“有耐心地走向民主化的道路”[16]:290。
在1980年代,他提出“三不政策”(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此评价在不同人物立场及时代背景下存在差异。
1987年11月,开放民众赴大陆地区探亲,开启两岸关系新的里程碑[32]。蒋经国政府宣布向中国大陆开放,“准许回大陆探亲”[16]:291,中断近40年隔阂。有人认为,中华民国自由地区(泛指台澎金马)直到1987年才开放“准许回大陆探亲”[16]:291,造成许多迁台约四十年或以上之外省籍居民太晚甚至无法见到父母和亲人。
位在台湾民宅旁的蒋经国铜像
蒋经国关心民众生活及走访台湾各乡镇,成为台湾政治人物下乡走访与亲民活动始祖,常被后来政治人物摹仿,拉近与民众距离。“走遍台湾,民众吃的他都吃”[16]:314。“跟老百姓吃一样的东西,穿夹克,不结领带”[16]:315,笑容平易近人,有利塑造亲和形象。1972年起,推行青年装,曾长期作为台湾公务员下乡亲民装扮。同时开始注重偏乡建设,落实水电及基础医疗卫生建设,减少城乡差距。担任行政院长期间到各地视察,“发现各单位在用餐宴会上过于奢华、过度浪费”。为了改革传统上铺张餐饮习惯,以政令宣导时告知大众:台湾人每年可以吃掉一条高速公路(意指餐饮开销费用可以建设一条高速公路)。同时要求公务人员养成简约习惯,如结婚宴不逾十桌、平日宴客五菜一汤(梅花餐)等[33](指每餐五菜一汤,五菜指梅花的周围五片花瓣,汤则位在中心花蕊位置,使餐饮阔奢的消费得以减少,“以提倡俭约、简单、朴素”)[34]。
蒋经国为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首任主任,加强青年“政治思想教育”,坚定青年“反共抗俄”信念,使青年拥护中国国民党[35]。工作内容以服务、辅导青年为主[36]。培养爱国观念和团队精神,接触大自然以舒解苦闷。给青年政治人才能循序加入党政系统。
蒋经国推动航太科技:设立航发中心,为日后研发AT-3自强号高级教练/轻攻击机、经国号战机铺路。
1985年,蒋经国曾声称家人“不能也不会”竞选下一任总统,也“不能也不会”以实施军政府的方式来统治国家[37]:523-524舆论认为声明“显示了他肃清阴霾,稳定政局的决心。”[38]。
2019年,国民党总统参选人韩国瑜对蒋经国亲民及有庶民形象,给予高度评价,而自称“庶民蒋经国”。[39][40]
国军将领评价
编辑
高魁元认为,蒋经国犹如百万雄兵,化解官兵紧张情绪,激发求胜斗志。[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