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拉花”名称的由来
作者:刘春林
井陉“拉花”作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舞蹈,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一名声在外的民间舞种,何以称做“拉花”?
笔者在艺人中曾听到三种说法:
一是“拉花”是由一个叫“拉花”的村姑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经历编成的舞蹈,并以其名字而命名的。庄旺拉花“货郎担”中这种意味就很浓,其舞曲“货郎谣”与其所表现的内容也很协调。
二是“拉花”就是拉花。此说在横涧一带最流行。传说,该村有一名叫杨名标的举人,明朝万历时在河南任西华县县令,任满路过牡丹圣地洛阳时,将数簇牡丹带回,栽于本村老君庙内,以“花王”敬神。从此每到花开季节,总吸引着许多善男信女前往观看。为纪念牡丹在井陉扎根这件喜事,一些民间艺人将其编为舞蹈。因当时交通不方便,在近千里的路途中,牡丹花的迁移唯能用人力拉运,故取名为“拉花”。这样演员就出现了身背花、头插花、脸画花、肩上挑花、无处不花的装束,以及与“拉”有着密切关系的前倾落步撇脚的舞步姿态。至今艺人仍持有“有了牡丹花,就有了拉花“的说法。
三是“拉花”是“拉荒”的谐音。十年九旱的井陉,以及连年的战乱,迫使百姓们携儿带女背井离乡逃荒在外,他们在大街上边走边唱,诉说苦情,乞求施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有定性的乞讨形式——拉荒。时下,仍可在一些老艺人中收集到一些“拉荒”中的传说趣闻。因“花”与“荒”为地方谐音,故称“拉花”。这些传说尽管有些牵强附会,然而,对研究“拉花”的渊源不无参考价值。
其实,“拉花”一词早在乾隆年间,吴锡麟(1746——1818)在他所著的《秧歌诗序》中就有所述:“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花和尚、花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鱼婆、姿态货郎,杂踏灯街,以博观者之笑”。可见拉花姊是作为一种角色出现的。一些民间舞蹈中,至今仍可散见,如“冀东地秧歌”、“万全社火、“寸跷”等皆是对扮演女角行当的称谓,但无姊字而称“拉花”。至今是否“拉花”这一舞种亦是对扮演女角的称谓?我不得而知。应指出的是,流传在距井陉县四百里外的完县、满城一带的民间舞蹈“寸跷”,无论从角色上,还是从表演特点上,与“跷子拉花”有着很多的相似处,前者因“拉花”行当脚踩“寸跷”而命名为“寸跷”,后者如固底的拉花《小卖艺》世传的歇后语“固底的拉花——一片功”的一片功,便是特指女角踩跷的功夫。可见“拉花”很有可能是对女角行当的称谓,并以其命名的。
《古人游历井陉诗选校注》(三卷)为地方文化研究学者刘春林先生历时六年的倾心力作, 是一部了解和弘扬井陉传统文化的大典。
《古人游历井陉诗选校注》《古人游历井陉诗续选校注》分别于2014年、2015年公开出版,《古人游历井陉诗三选校注》2019年10月面世。现存全书不足百套,每套价:150元。《古人游历井陉诗三选校注》可单售:每册50元。
欲购此书
添加生活通客服为好友
支付购书费用即可
书本可在大盟传媒三楼领取
鼠年
大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