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牡蛎怎么吃
牡蛎的吃法很多,带壳煮食最为方便,再下肉煎、炒、烹、炸皆可,作为开面卤尤佳,配菜包水饺也属上乘。
无论你走到哪一家海鲜排档门前,都会发现被鼓风机吹得火红的炭炉,这便是炭烧生蚝的加工“厨房”。烤蚝师傅将整个生蚝丢进炭火中,经过一阵猛烤,待生蚝的汁水香味飘出后,用大个的铁钳将其夹出,一刀搞定。烤蚝师傅熟练地用刀具将烤好的生蚝外壳劈开,即可以上盘食用。
这种烹蚝的方式好处在于,操作及加工设备简单,但味道却是原汁原味,肉质甘香富有韧劲。同时在炭烧生蚝上佐以蒜蓉食用,更能调动食蚝人的食欲。
当然,有人认为食蚝的最佳方法还是生吃。因为蚝是一种雌雄同体的生物,依据其不同的性别属性,食用起来也会带来不同的口感。雄体生蚝口感更加爽脆,雌体生蚝更加绵软,这是熟食生蚝体会不到的舌尖快感,也符合北方人品食美味的性情。
生食蚝的做法更是简单,只要有一把能够将其坚硬外壳劈开的利刃即可。但佐以生食的蘸汁却很有说道,也是大海鲜餐馆称霸街巷的独家秘方。其中蘸料中的芥末成分在去除生蚝的海腥味同时,也将对品食者的味觉带来空前的挑战,口腔、食道、鼻腔,甚至包括泪腺都将感受到一股火烧火燎的高速刺激。刺激的快感经过几秒后舒缓下来,当你张开嘴巴吐一口气,那番感觉回味无穷。
但是中国吃网小编不建议大家生吃牡蛎,牡蛎有很多寄生虫。其含有两种破坏力极大的病原体:诺罗病毒和霍乱弧菌。诺罗病毒可能引起胃肠炎。霍乱弧菌可引发高烧、感染性休克、皮肤溃烂性水泡,甚至可引起致命性的败血症。因此,所有的海鲜都要尽量熟吃,这样可以将感染细菌、病毒的危险大大降低。
牡蛎的营养价值
1.牡蛎提取物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能降低高血脂病人的血脂和血中TXA2含量,有利于胰岛素分泌和利用,又能使恶性肿瘤细胞对放射线敏感性增强,并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
2.牡蛎中所含丰富的牛黄酸有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这也是防治孕期肝内胆汁瘀积症的良药;
3.所含的丰富微量元素和糖元,对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矫治孕妇贫血和对孕妇的体力恢复均有好处;
4.牡蛎又是补钙的最好食品,它含磷很丰富,由于钙被体内吸收时需要磷的帮助,所以有利于钙的吸收;
5.牡蛎还含有维生素B12,这是一般食物所缺少的,维生素B12中的钻元素是预防恶性贫血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而牡蛎又具有活跃造血功能的作用;
6.牡蛎中所含的蛋白质中有多种优良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有解毒作用,可以除去体内的有毒物质,其中的氨基乙磺酸又有降低血胆固醇浓度的作用,因此可预防动脉硬化。
7.每百克的牡蛎,锌元素高达13.2毫克,男性每天食用一个就可以满足身体对锌的需求。
牡蛎的吃法大全
(一)辣汁炸生蚝
主料:生蚝(去壳)1斤(约600克),青椒、红辣椒各1只,姜茸、蒜茸各1/3茶匙,葱1棵,粟粉适量。
配料:脆浆粉:面粉7汤匙,粟粉2汤匙,发粉1/4茶匙,水1/2杯,盐1/8茶匙。辣汁料:酒1茶匙,糖3/2茶匙,生抽、辣椒油各1汤匙,胡椒粉、麻油各少许,水溶粟粉1汤匙,沙律油2汤匙。
做法:1.生蚝用盐水洗净,放入滚水中焯至变白色即取出,沥干水分。
2.青椒纵切开,去籽、切块;红辣椒切段;葱切段,用清水略浸,沥干待用。
3.脆浆料调匀成脆浆。
4.将生蚝沾匀干粟粉,再均匀蘸上脆浆,即放入中温滚油中,炸至微焦黄色即成,沥干油分。青椒在炸蚝前,先放入热油中泡油,沥干待用。5、烧热2汤匙沙律油,依次下红辣椒、姜茸、蒜蓉,炒至出香味时,加入调匀的辣汁料,最后下青椒炒匀,与葱段同置碗中,趁热浇在脆炸的生蚝中即可进食。
(二)酥炸生蚝
1.鲜蚝用盐、生粉、白饭各洗一次。
2.把水连同姜、葱煮沸,将蚝快速放入飞水,加入腌料拌匀,腌二十分钟。
3.鲜蚝洒上少许生粉,沾脆浆放入滚油中炸至金黄色。
4.此菜可配o急汁或五香盐伴食。
5.蚝腌料:姜汁、酒各一茶匙;盐、糖各1/4茶匙。
6.脆浆料:面粉八汤匙;粟粉二汤匙;发粉二茶匙;梳打粉1/4茶匙;盐1/2茶匙;水七至八汤匙。
(三)蜜汁烧蚝
原料:生蚝、面粉、胡椒粉、盐、料酒、蜂蜜、老抽。
做法:
1.生蚝飞水,滤干后充分抹干水份,加面粉、胡椒粉、盐拌均;
2.锅内落油,放进砐煎至外表微焦,加料酒、蜂蜜、老抽烧煮,至汁收干即可。
(四)潮州蚝烙
原料:鲜蚝、面粉、鸡蛋、葱、味精、鱼露、辣椒酱。
做法:
1.将鲜蚝仔用清水漂洗干净,面粉水调匀,葱切成细粒放入,同时加入味精、鱼露搅匀待用;
2.落平底锅,用旺火烧热后入油,将上述材料混和成浆状,落锅,再把鸡蛋蛋去壳打散淋在上面,并配入辣椒酱调味;
3.用勺翻转,煎至上下两面酥脆,并呈金黄色,盛入盘即成。
(五)脆皮炸蚝
原料:生蚝、盐、味精、胡椒粉、生粉、面粉。
做法:
1.生蚝洗净抹干水,加盐、味精、胡椒粉腌10分钟;
2.生粉、面粉加清水调成浆,下入生蚝挂上糊;
3.烧锅下油,油热后放入挂上浆的生蚝炸至金黄,捞起即成。
2牡蛎的功效与作用
食物介绍编辑
俗称 :"蚝",乳山人通常称之为"海蛎子"。双壳纲,牡蛎科。贝壳厚硬且形状多不规则,有近似圆形、三角形、长圆形、长形等。下壳(左壳) 较大且凹,附着他物;上壳(右壳)略小且平,掩覆如盖。牡蛎喜在浅海区栖息,固着在岩礁或其它附着物上。在乳山沿海的礁石上,野生牡蛎比比皆是,多为褶牡蛎和大连湾牡蛎。乳山牡蛎的养殖面积、产量、质量居全国首位。[1] -------晨之晖卢元平
营养价值编辑
牡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品,含有丰富的甘氨酸和一种名为肝糖原的糖类物质,它们的牡蛎美味的基础。
干牡蛎肉含蛋白质高达45%~57%、脂肪7%~11%、肝糖原19%~38%。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牛磺酸和钙、磷、铁、锌等营养成分。其中钙含量接近牛奶,铁含量为牛奶的21倍。
选购存储编辑
选购在选购优质牡蛎时应注意选体大肥实,颜色淡黄,个体均匀,而且干燥,表面颜色褐红。煮熟的牡蛎,壳是稍微打开的,这表示煮之前是活的。如果是死后去煮,壳是紧闭的,因为活着的,煮的时候又反应,故贝壳张开,而死的没有反应。长牡蛎、近江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的主要特征是:长牡蛎为长条形,长度可达35cm,鳞片坚厚呈层状、质硬,断面层状洁白、味微咸;而近江牡蛎则多呈类圆或卵圆形,鳞片呈同形环状,层层相叠;大连湾牡蛎则为类三角形,鳞片稍坚呈水波状。三者形状迥异,较易区分。
存储新鲜的牡蛎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如0下的时候,还可以多存活5~10天,但是其肥度就会降低,口感也会也变化,所以尽量不要存放,现买现吃。
主要功效编辑功效与作用:咸,微寒。归肝、胆、肾经。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主眩晕耳鸣;惊悸失眠;瘰疬瘿瘤;症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漏;带下。
强肝解毒牡蛎的肝糖元存在与储藏能量的肝脏与肌肉中,与细胞的分裂、再生、红血球的活性化都有着很深的关系,可以提高肝功能,恢复疲劳,增强体力。在牡蛎中所含有的牛磺酸可以促进胆汁分泌,排除堆积在肝脏中的中性脂肪,提高肝脏的解毒作用。
提高性功能牡蛎体内含有大量制造精子所不可缺少的精氨酸、与微量元素亚铅。精氨酸是制造精子的主要成分,亚铅促进荷尔蒙的分泌。食用牡蛎可以提高性功能。性功能下降、阳痿、前列腺肿大、性器官发育不全等男性疾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亚铅不足而引起的。
净化淤血牡蛎的牛磺酸对于因淤血而产生的动脉硬化,和随之引发的狭心症、心肌梗塞、脑梗塞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恢复疲劳牡蛎中含有的氨基酸可以提高肝脏的机能、抑制乳酸的积蓄,帮助加快疲劳的恢复与体力的增进。另外,牡蛎中的牛磺酸与肝糖元不仅可以帮助肉体上疲劳的恢复同时对精神上疲劳的恢复也是十分有效的,内因性抑郁症的改善与视力恢复的作用也已经得到了认可。
滋容养颜牡蛎因为含有铁与铜,对于女性特有的铁缺乏性贫血的治疗是最相当有效的。另外,牡蛎含有大量、大多数人体内都缺乏的亚铅。因此食用牡蛎可以防止皮肤干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分解皮下黑色素,产生白里透红的娇嫩皮肤。因为可以促进激素的形成与分泌,因此对生理不调、不妊症、更年期障碍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提高免疫牡蛎被称作‘海里的牛奶’,富含十分优良的蛋白质,肝糖元、维生素与矿物质、含有十八种以上的氨基酸,在这些氨基酸中富含可以合成抗酸化物质的谷胱甘肽的氨基酸(谷氨基酸、糖胶)。食用牡蛎后,在人体内合成谷胱甘肽,除去体内的活性酸素,提高免疫力,抑制衰老。7.促进新陈代谢牡蛎中含有的氨基酸,亚铅等矿物质和维生素,会使血液的循环得到改善,女性的大敌,冷血症与低血压也会得到改善。
饮食文化编辑牡蛎通常以鲜食为主,最常见的吃法是将牡蛎壳洗净,放在锅里蒸煮,熟后剥食,味道极为鲜美。牡蛎还可以直接放到火中烧熟食用,有清乾隆年间诗人刘储鲲《烧蛎诗》为证:"不用溉釜鬲,连壳付火燎。啖之清心脾,天然味更好。"牡蛎的食用方法还有软炸蛎黄、蛎黄炒鸡蛋、蛎子炖豆腐等。牡蛎又是可以生吃的贝类,乳山自古便有"生吃蛎子活吃虾"之说,沿海渔民经常在礁石上撬开牡蛎上壳,生食其肉。牡蛎还可以制成蚝油、罐头等。牡蛎肉含锌量极高,对男性健康非常有利,著名新兴药品金牡蛎,其主要成分即为牡蛎提取物。牡蛎壳亦可入药,性微寒、味咸,功能潜阳、固涩、化痰软坚,主治头晕、自汗、盗汗、遗精、崩漏、带下及瘰疬等症。[2] 牡蛎干泡发的方法:先准备一盆热水,将少许小苏打粉溶于热水中,然后把牡蛎干放在热水中浸泡。泡软了不仅容易洗干净而且能去掉牡蛎干的异味,洗好后用清水漂洗干净就可以了。
3中药材牡蛎的产地分布与鉴别方法
鉴别要点 长牡蛎、近江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的主要特征是:长牡蛎为长条形,长度可达35cm,鳞片坚厚呈层状、质硬,断面层状洁白、味微咸;而近江牡蛎则多呈类圆或卵圆形,鳞片呈同形环状,层层相叠;大连湾牡蛎则为类三角形,鳞片稍坚呈水波状。三者形状迥异,较易区分。
名典鉴别 ①《神农本草经》:“牡蛎味咸平。一名蛎蛤,生池泽。”②梁《名医别录》曰:“牡蛎生东海池泽,采无时。”③陶弘景曰:“今出东海,永嘉、晋安……十一月采,以大者为好。其生着石,皆以口向上。举以腹向南视之,口斜向东,则是左顾。出广州南海者亦同,但多右顾。”④雷学攴曰:“有石牡蛎、头边皆大,小夹沙石,真似牡蛎,只是圆如龟壳。”⑤五代韩保·曰:“又有蜉蛎,形短,不入药用。”⑥宋苏颂曰:“今海旁皆有之,而通、泰及南海、闽中尤多。皆附石而生,魂?相连如房,呼为蛎房。晋安人呼为壕莆。初生止如拳石,四面渐长,有至一二丈者,崭岩如山,俗呼壕山。每一房内有肉一块,大房如马蹄,小者如人指面。每潮来,诸房皆开,有小虫入,则合之以充腹。海入取者,皆凿房以烈火逼之,挑取其肉当食品,其味美好,更有益也。海族为最贵。”⑦明李时珍曰:“南海人以其蛎房砌墙,烧灰粉壁,食其肉谓蛎黄。”⑧清《本草从新》:多言功用主治,未及形态。仅言“肉名蛎黄,味美且益人,为海上品。”
快速鉴别
1.长牡蛎:壳大型、坚厚,长条形或长卵圆形,背腹缘几乎平行,一般壳长为壳高3倍;壳长:左壳30~35cm右壳22~33cm。壳高:左壳9.5~lOcm,右壳8.5~9.5cm。右壳较平如盖,壳外面鳞片尖厚,自壳顶向后缘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但趋向愈合,无纵褶;壳面平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壳内面瓷白色,有脊或无;壳顶两侧无小齿。闭壳肌痕大,呈蹄形,瓷白、紫棕色或黄色等,位于壳的后部背侧。左壳稍凹或很深,壳外面鳞片较右壳更粗大,但形状相同;壳内面顶部具宽大而长的韧带槽,长度为宽度的2倍以上,颜色与右壳相同。无臭,昧微咸。
2.近江牡蛎:贝壳大形,坚厚,呈圆形、卵圆形、三角形和长形不等。壳长:左壳13~24cm,右壳12~24cm。壳高:左壳9~15cm,右壳8.5~14cm。右壳较左壳小,略扁平,壳外表环生同心状鳞片,形状随年龄不同而变化,一至二年生个体鳞片扁平薄脆,有的呈游离状,二至数年个体鳞片平坦,有的在后缘起伏或微波状;多年生个体鳞片完整,层层相叠,坚厚如石。壳面具灰、青、紫、棕等色彩。壳内面白色,边缘有的具灰紫色,无齿,闭壳肌痕大,肾形或半圆形,紫黑色,位于中部背侧。左壳较右壳大、厚,同心鳞片与右壳类似,但层次少。壳内面白色,有的周围呈灰紫色。
3.大连湾牡蛎:壳大型,中等厚,壳顶尖,自壳顶至后部逐渐扩张近三角形。壳长:左壳9~14cm,右壳8.5~13cm。壳高:左壳4~6.5cm,右壳4~6.2cm。右壳较扁平呈盖状,壳外面环生同心状鳞片,近壳顶部的趋向愈合,其他部分的鳞片,稍竖起呈水波状。壳面淡黄白色,间有小块紫色斑。壳内表瓷白色,有光泽,无齿,脊强壮,闭壳肌痕大,类圆形或心脏形,黄紫色,位于中央背侧。左壳外颜色与鳞形同右壳,但自壳顶部射出数条明显的放射肋,肋上的鳞片更显坚厚竖起。壳内微凹,颜色与闭壳肌痕与左壳相同。
4.密鳞牡蛎:为牡蛎科动物密鳞牡蛎Ostrea dlensclamellosa Lischke 的贝壳。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形状是:贝壳大而坚厚,一般呈圆形、卵圆形,也有近似三角形或四方形的。两壳壳顶旁有耳突或无,左右壳大小相近。壳长:左壳7~14cm,右壳6.5~13.5cm。壳高:左右壳均为6~12cm。右壳平坦,壳顶部鳞愈合,较平滑,其他部分鳞片密,舌状、薄而脆,似覆瓦状排列;自壳顶放射若干条不明显的放射肋,使鳞片和贝壳边缘成波纹状,壳面以灰色为主杂以紫、褐、绿色。壳内面瓷白色,有珍珠样光泽,边缘有棕褐色波状鳞片层,壳顶两侧常有一列小齿,5~8个,以右壳背缘的小齿明显;闭壳肌痕大,呈肾形,位于中部背侧,肉色或黄褐色,壳顶有紫褐色韧带。左壳外面环生坚厚的同心鳞片,自壳顶中央部位放射出粗大明显的肋,壳缘有粗大的锯齿,壳面为紫红色或灰青色;壳内面凹,壳顶侧也有小齿,但不甚明显,周缘呈波浪状。壳内面颜色与闭壳肌痕等与右壳同。
5.褶牡蛎:又名僧帽牡蛎。为牡蛎科动物褶牡蛎Ostrea plieatula Gmelin.的贝壳。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形状是:贝壳小型、薄而脆,多呈三角形,壳长:左壳5~6cm,右壳5~5.5cm。壳高:左壳3.5~4.5cm,右壳3~4cm,右壳较左壳小,平如盖。壳外面具多层同心环鳞片,稍呈水波状,幼小个体鳞片末端边缘常伸出舌状凸片或尖的半管状棘,成长的大型个体棘渐减少。壳顶两侧无小齿,脊不明显,闭壳肌痕近圆形或卵圆形,黄褐色,位于背部后方。左壳甚凹,顶部附着面相当大,有明显的放射肋,鳞片层次较少,渐趋愈合,壳面颜色较左壳淡。壳内表灰白色,前凹陷较深,壳后缘有数个锯齿。
6.日本牡蛎:为牡蛎科动物日本牡蛎Ostrea nippons Seki.的贝壳。分布于福建、浙江沿海地区。形状是:贝壳大型,重而厚,多呈三角形。右壳较左壳小、平,多为紫色。壳面具多层同心环状鳞片,鳞密而重叠,其上有纵皱纹。壳内面白色或黄白色,周缘多少带紫褐色,闭壳肌痕大,半圆形或肾形白色,位于背侧中部,壳顶两侧无小齿,脊不甚明显。左壳凹下较深,顶端附着面小,鳞片较重叠。壳内面与右壳内面同色。
7.围褶牡蛎:为牡蛎科动物围褶牡蛎Ostrea cincumpita Pilsbrg的贝壳。分布于浙江、福建沿海地区。形状是:贝壳中等型,最大约10cm左右,多呈长三角形。右壳外面同心环状鳞片重叠,鳞片有纵皱。壳内面白色或黄白色,闭壳肌痕大。圆形、白色,位于背侧中部,壳顶两侧有条形小齿,脊不甚明显。左壳外面具同心环状鳞片,排列较右壳略稀,在边缘部鳞片层次有时也有较多的重叠。壳内面颜色与右壳相同,壳顶两侧也有小齿。
8.覆瓦牡蛎:为牡蛎科动物覆瓦牡蛎Ostrea imbricata lam.的贝壳。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形状是:贝壳小型,呈四方形,薄而脆,耳突大,二壳大小几相等。右壳由上隆起,壳长与壳高几相等。壳面鳞片愈合,自壳顶射出放射肋数条,肋上生有粗大而脆的管状棘,壳面白色带淡紫色。壳内面白色有时边缘为紫红色,肌痕巨大,近圆形。壳顶两侧各有一列不明显的长条形小齿。左壳较平坦,以壳顶端较小部分附着,其余各部分与右壳相同。壳内面白色,前凹陷或有或无,铰合面宽,韧带槽近似角形。
4煅牡蛎
煅牡蛎实验编辑在对煅牡蛎的抽验检查中,发现煅炙的牡蛎①外观为白色、尝时味苦、回甜、辣舌;②1%的水溶液加酚酞成深紫红色;③1%水溶液pH值为12.80。显然已煅烧成生石灰(CaO),为此笔者对牡蛎的煅制条件作了以下实验,并和生牡蛎进行了比较。煅牡蛎在200~400℃1~4h中,性状为灰青色粉,味微咸;在600~800℃的1~4h中,性状为黄白色或白色粉末,味苦回甜,辣舌,有石灰味。pH值,生牡蛎为7.25,煅牡蛎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在600~800℃的1~4h中,pH值在12.30~12.86,几乎不变,显碱性。
消耗0.1mol·L-1硫酸量:碳酸钙是盐类,在水中几乎不溶,用酸滴定,不会消耗酸;氧化钙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显碱性,消耗酸。在200~400℃的1~4h内消耗酸是0.01~0.4ml,和生牡蛎一致,而从600℃开始逐渐上升,到800℃的1~4h,趋于一致。水溶性钙测定:碳酸钙在水中几乎不溶,在不加酸溶解的情况下,Ca2+应测不出来,温度在200~400℃的1~4h内,Ca2+测不出来,和生牡蛎基本一致。温度在600~800℃的1~4h中,有Ca2+被测定出来,这是碳酸钙被煅制成生石炭,而生石炭能溶于水的缘故。
生牡蛎碳酸钙含量为93.4%,200~400℃的1~3h内碳酸钙含量比生牡蛎略高,在95%左右。400℃4h~800℃1~4h中,碳酸钙的含量在97.3%~163.5%,在800℃的1~4h内趋于一致,这是碳酸钙转化为氧化钙的过程,不能完全以碳酸钙计。综上结果看,牡蛎只应在200~400℃1~3h条件下煅制,在这个条件下,煅牡蛎既能保持生牡蛎的某些特点,又具有煅牡蛎的性质,且便于粉碎、煎煮。
超过这个条件,则有氧化钙生成,从pH值、耗酸量、水溶性钙含量测定趋于一致看出,在600~800℃1~4h条件下,碳酸钙煅炙成氧化钙,这样煅炙的牡蛎就失去了药用意义。故本文作者建议,煅牡蛎应做为单独品种收载于《中国药典》,应规定检查pH值,消耗酸量及水溶性钙含量测定,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
5生蚝与牡蛎的区别
生蚝与牡蛎的区别?
牡蛎和生蚝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来的,虽然很多时候和很多地方也把“生蚝”称为牡蛎,或者严格地说,生蚝属于牡蛎的一种。
牡蛎,软体动物,有两个贝壳,一个小而平,另一个大而隆起,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内面白色。,壳的表面凹凸不平。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肉,壳,油都可入药。也叫蛎蛤、牡蛤、蛎黄、海蛎子、蚝子等。在不同的海域生活着多个牡蛎品种。
生蚝是牡蛎品种中个头比较大的一种,个头大的一个带壳的就能在一斤以上,它一般是生长或者是养殖在江河与大海交融之处,在半咸半淡的内湾浅海上。由于适合生长条件的限制,它的数量上比其它品种的少,因此它的经济价位一般比较高。常见的碳烤生蚝就是此物,最为出名应该算是湛江的碳烤生蚝了。
但是,就锌含量而言,牡蛎和生蚝的差别却十分惊人:每100g生蚝含锌71.2mg,而同样重量的牡蛎含锌只有9.39mg,生蚝是普通牡蛎的7.6倍。就锌含量而言,生蚝绝对是佼佼者,遥遥领先于其他天然食物,再无一种食物可以望其项背。还有蚝肉蛋白质含量超过40%,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素有“海中牛奶”之称,同时还可入药。因此,营养学一向推崇的含锌量“最高”的牡蛎是指“生蚝”,而不是普通的牡蛎。锌,对男人来说,是构成JY的很重要的元素,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