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义的感觉好了,词义的感觉就上来了。
语感好的孩子不仅用词准确,还能活用,活用的前提当然是准确。一旦用词灵活,表达也就生动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出来了。
说到词,离不开词性,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等。文言文里经常会碰到使动、意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被牵涉到。这里不做深入探讨,但可以想见,读好文言文对我们用现代汉语写作时活用词性有很多帮助。
举几个例子——想要做到妙到毫巅,这里就是了:
我们在读韵文的时候,常常碰到量词的活用现象。比如有一句叫“几点晓天星”,说拂晓的天空上有几颗星星。星星的量词,最常用的是“颗”,可是这里却用了“点”。问孩子什么感觉?孩子们说清晨天上的星星不是很多,天空就是一块画布,那几颗星星好像是用毛笔“一点一点”“点”上去的——多妙!陈锦心小朋友更厉害,说宝爸啊,那能不能用“几眨晓天星”啊?这个“眨”字,虽然读起来韵味上似乎有点别扭,但意境上又有不同——多妙!
再来一句:“半榻清风宜午梦,一犁好雨趁春耕”。“风”的数量词,大概有“一阵”、“一股”等等,所谓“一阵秋风一阵爽,一场秋雨一场凉”,很普通。这里却把一个名词“榻”活用成了量词。“榻”的 本意是指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后泛指床(“床榻”二字,又可以像上文一样拿来研究一下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字义上的细微区别和转化过程了。那——“贵妃椅”又是怎么回事?)。这么一活用,我们的眼前便立刻出现了一幅画面:一位读书人斜靠在榻上,双眼微闭,清风习习,正好睡个午觉,也许他正在梦里和周公聊天呢——强调了这缕清风给人带来的舒适感。一下子就生动了!
下一句更妙——“雨”的数量词大概常用的是“一场”、“一阵”、“几滴”……这里却用了一个表示农具的名词“犁”。杜甫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一下,就得犁地,以备播种了。这场春雨来得真及时,农民伯伯高兴坏了,赶紧拿起犁耙耕地去喽!——强调了雨的作用及时效性,极妙!比较接近的还有“一蓑烟雨”,孩子们可以试作分析。
南北朝时的陆凯曾经写过一首诗给其好友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他叫人把一枝梅花送给远方的好友,却说成是送他“一枝春”!整个春天的美丽都在这个量词“枝”字里展现出来了——既雅又妙!
不仅雅的用词能妙到毫巅,俗到一定程度也很妙。我有个老同学平时说话很幽默,有一次老同学聚会,几个女生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内容无非是比较各自“闯荡江湖”的随身“利器”——名牌包包等奢侈品,就是不跟他说话。他一着急,脱口而出:“这几只女人!”(用上海方言说更妙)用“只”这个常用在无情之物或有情之动物上的量词来形容这几位女生,其调侃之情溢于言表,还好那几位女生没听见。
生动、生动,离不开动词,要极端重视动词的准确和灵活使用问题。我们常常让低年级孩子练习描写动物动态的小品,目的就是让他们首先学会准确使用动词。比如描写这幅画上有三条鱼的《年年有余》(见下图),怎么形容鱼的动态呢?有孩子写下面那条鱼:“……鱼儿眼珠子一转,看见另外两条鱼在说悄悄话,便嘴巴一张一合,鱼鳍摆了摆,身子一扭,尾巴一甩,游了过去”。这里一连用了多个动词,其中有几个动词极为准确,一下子就把鱼儿游动的状态给生动地描摹出来了。
准确使用动词,多靠积累。比如写烧菜,不管什么烹饪方式,你都用一个“烧”字,就生动不起来。有好多火字旁或火字底的字,都跟烧菜的动作有关:烤、炒、煎、炸、煮、炖、爆、煨、蒸、灼、烙、熏……还有很多,可以回家问问喜欢烧菜的妈妈。
描写用毛笔画画的场景,当然也不能仅用“画”一个动词写到底。试试看,能否把这些动词串联成一篇小品文:握、蘸、提、压、按、带、转、点、填、顿、添……
在准确的基础上,动词活用更重要。
辛弃疾词句:“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其中……
——待续——
【宝爸随笔】栏目各类主题文章集萃,点击蓝字进入:
请添加关注后点击页面下方的【宝爸随笔】栏目阅读更多其他主题(如作文及大语文指导、人文家庭教育、艺术审美、哲学普及、人生感悟等)文章
【宝爸随笔】:宝爸在这里分享和小宝相处的日常故事与心得,记录人生感悟,介绍人文知识,希望手中握有一支神笔,轻轻一划,就将理想变成现实……
我们仨还给父母和孩子们准备了其他很多好看的内容, “导航栏”,它会带您进入其他栏目( 宝爸随笔、故事连载、佳作赏析、宝爸讲作文大语文、行万里路等等),走进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宝爸随笔】:宝爸在这里分享和小宝相处的日常故事与心得,记录人生感悟,介绍人文知识,希望手中握有一支神笔,轻轻一划,就将理想变成现实……
我们仨还给父母和孩子们准备了其他很多好看的内容, “导航栏”,它会带您进入其他栏目( 宝爸随笔、故事连载、佳作赏析、宝爸讲作文大语文、行万里路等等),走进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