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沙子在所有建筑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需求量非常巨大,因此被称为建筑业中的“软黄金”,其价格每吨一般在100~220元之间,其中像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普遍偏高且每年均有约25%左右的涨幅。
考虑到沙子用量大价格又偏贵,不少人立马就想到了能否到黄河开采河沙,这样一来既能降低沙子的成本,二来还能疏浚黄河河道、降低决堤的风险。这看起来似乎是两全其美的事,但实际上这样行得通吗?这个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我们都知道,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1933年记载的最大年输沙量达39亿多吨,1977年记录的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920公斤。
黄河泥沙含量之所以高,主要是因为流经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由于失去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雨水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冲进黄河,并且随着下游河道地势逐渐放缓、水流流速降低而沉积,使得黄河下游成为了“地上河”,成为历史上黄河决堤、改道的“罪魁祸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像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等这些沙漠都全部或大部分都披上了“绿衣”,通过打坝淤地、修建水库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的加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使得黄河的泥沙含量大幅减少,但是黄河的年输沙量仍然不小,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大约为9.78亿吨。
为什么不开采黄河里的河沙?
既然黄河里的河沙那么多,为什么不允许直接开采使用呢?实际上这需要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想必很多人都看到过类似于“桥梁上下游3公里禁止挖沙”的标语,这是因为挖沙的地点距离桥梁太近,会破坏桥梁附近的地质环境,进而危及桥梁安全。而河道、河堤是一个整体,如果在挖沙的过程中破坏了堤坝的地质环境,同样也会影响堤坝的安全,导致溃口或决堤。
除此之外,非法挖沙还会影响水质,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等,因此国家相关部门也是明令禁止和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但是禁止在黄河挖沙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黄河的沙子不符合建筑标准”,正所谓“大浪淘沙”去掉的是泥质杂质,实际上黄河里的沙子经过水流的冲洗,是质量很高的河沙,只不过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下游的是比较细腻的河沙,这种沙做砌体不行,用在抹平等装修环节还是很好的。
上文中讲到,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制定科学的挖沙制度、清理河道有利于减少河道淤塞,加快河水下泄,尤其是汛期可降低堤坝决口的风险。
沙漠里的沙子那么多,为啥不能直接用?
既然开采黄河沙子的利远大于造成的破坏,使得黄河河沙开采量十分有限,而我国西北的沙漠面积高达7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我国第一大、世界第十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占到沙漠总面积的近一半,如此多的沙子为什么也不直接运到东部经济发达、用沙量大的地区呢?
我国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的南疆大片沙漠的形成,是与这一带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由于距海较远,受海洋水汽的影响较小,且这一区域地形相对封闭,相当于三面环山,即南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阻挡了西南印度洋暖湿气流,西有帕米尔高原,使得仅新疆赛里木湖等地带的迎风坡有来自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北部则有天山的阻挡。
实际上沙漠的形成,其根本原因是气候干旱少雨和昼夜温差大风力强劲,受风化作用的影响沙粒不断粉碎成更细的颗粒,且大多呈有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这与建筑使用的沙子必须有明显棱角和一定的粒径大小完全不符,一旦用在建筑物上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故而沙漠里的沙子不符合建筑施工标准。
而且,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但蒸发却又很旺盛,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年均降雨量仅有几毫米,蒸发量却高达近3000毫米,这就会使沙漠底下的盐分不断向上移动并在沙漠表面富集,其原理与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类似,因此没有经过淘洗的沙漠里的沙子不仅杂质含量多,而且含盐量较高,这种沙子也不能直接使用,尤其是一些高楼层。
正因为沙漠里的沙子不能直接用在建筑物上,因此即便是一些沙漠国家,例如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在面对广袤沙漠的时候也是无可奈何,而本国境内气候干旱河流较少,河沙产量不能满足本国建设的需求,故而不得不大量进口沙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